聖文生善會之敬禮聖髑--士林天主堂
北中南各個聖文生善會據點,每場皆為期一個星期的敬禮。此次特別拍攝士林天主堂全程敬禮過程,雖然整片只有短短的12分鐘,跟整場2個多小時的彌撒敬禮相比之下是缺少許多,但仍感受到士林天主堂對於伯鐸.喬治.梵薩蒂敬禮的用心。
感謝。費克強神父(Fr.Ferdinand Labitag, CM遣使會中華省省會長),柳學文神父(Fr. Pawel Wierzbicki CM士林堂本堂神父)以及中和天主堂杜晉善神父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
伯鐸.喬治.彌額爾.梵薩蒂 1901 年 4 月 6 日,出生於義大利杜林。他的母親阿德萊德.亞梅迪斯.梵薩蒂是一位著名畫家。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多.梵薩蒂是社會主義新聞報《La Stampa》的創辦人兼董事,在義大利政治領域頗具影響力,曾擔任義大利參議員與駐德國大使。
他在幼年時,便加入了當今基督生活團的前身聖母會與祈禱福傳會,並獲得了每日領聖體的許可(在當時是相當罕見)。
他發展出一套非常深厚的靈修生活,並毫不猶豫地與朋友們分享。聖體聖事與聖母是他祈禱世界的兩大支柱。在 17 歲時,他加入了聖文生善會,
並把大部分的空餘時間都用於服務病人和有需要人士、照顧孤兒並協助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歸來的復員軍人。
爾後,他決定成為一名採礦工程師,並於杜林皇家理工大學學習。如此,他便可以像他對一位朋友所說的那樣「在礦工中更好地服侍基督」。
伯鐸.喬治所擁有的極少,卻贈與幫助貧窮人,甚至將公車車資用於慈善工作,然後跑步回家準時用餐。貧窮人與受苦之人是他的主人,而他確實是他們的僕人,他認為這是一項特殊的恩寵。他的慈善不僅僅只是將一些物資給予他人,而是完全地奉獻自己。這是透過每日在聖體中與基督共融及頻繁的夜間朝拜聖體、默想聖保祿宗徒的「愛的真諦」章節
(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三章),以及瑟納的聖加大利納的著作所滋養。他經常犧牲在波洛內(杜林市郊)的梵薩蒂避暑別墅的假期,因為正如他所說:「如果所有人都離開杜林,那麼誰來照顧窮人呢?」
登山攀岩是他最喜愛的運動之一。與朋友們一起組織在山上郊遊,為他的使徒工作提供了機會。他從未錯失可以帶領朋友參與彌撒、閱讀聖經,以及誦唸玫瑰經祈禱的機會。
就在獲得學士學位之際,伯鐸.喬治罹患了小兒麻痺症,醫生後來推測他是從他所照顧的病人身上受到感染。因為祖母病危,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,在經歷了六天可怕的折磨後,伯鐸.喬治於 1925 年 7 月 4 日去世,享年 24 歲。
他最後心裡所惦記的都是為窮人。在他去世前夕,他用癱瘓的手潦草地寫了一張便條給他的朋友。請求他將針劑給予需要注射的康弗索,一位他始終在探訪的可憐病人。
伯鐸.喬治的葬禮是一項勝利。城市街道兩旁到處都是他的家人不認識的送葬者-他無私地為他們服務了七年之久的窮人和有需要的人。其中許多人,反過來驚訝地得知,原來他們所認識的這位聖潔善良的年輕人,實際上竟是深具影響力的梵薩蒂家族的繼承人。
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89 年在拜訪了他位於波洛內家族墓園中的原始墳墓後說:「我希望向一位能夠在我們這個世紀,以非凡的效力見證基督的年輕人致敬。當我還是個年輕人時,我也感受到了他的榜樣所帶來的有益影響,作為一名學生,我被他見證的力量所折服。」
1990 年 5 月 20 日,在充滿成千上萬人的聖伯多祿廣場上,教宗宣佈伯鐸.喬治.梵薩蒂為真福,並稱他為「真福八端之人」。